前幾天,#性單戀是怎樣的感受#這個話題引發了很多人的討論。
曾經也有一位讀者,在後台分享過她的故事,
作為性單戀人員之一,她覺得很苦惱。
板凳也想借她的故事,來談談性單戀這件事。
01
花塘我有時候覺得我真的很「賤」,
每次我喜歡的人,只要給我表白,我對他的好感度就會瞬間降落到負數!
聽不得別人的表白,一聽心裡就很慌。
每次我喜歡上一個男生後,我的心裡也會小鹿亂撞,我也會去表現出來。
會去給他送禮物、跟他聊天,遇到什麼新鮮事也會想第一時間分享給他,
但是也就僅僅局限於此了,不論對方給我怎樣的回應,我都不會想要表白。
對方要是也喜歡我給我表白了,我就會想立馬消失,
對他的所有喜歡與好感,也都會煙消雲散。
有時候對方也會產生誤會,覺得我就是把他當做備胎。
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去解釋。
後來我去查了下,說我這種狀況叫做「性單戀」,
我也挺苦惱這種狀況的,但是感覺要改變,也很難。
02 為什麼會「性單戀」
「性單戀」,英文是Lithromantic。
Lith是石頭的意思,表示這群人和石頭一樣,很難被打動。
「我喜歡你。但是請你走開。」
「我不能接受沒有你的生活。也不能接受有你的生活。」
「我想碰碰你。不過你不要碰我。」
......
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比較奇怪的心理狀況呢?
這與迴避型依戀模式有關,在感情中很多人都有迴避型人格的特徵,
最大的特點就是行為退縮、心理自卑。
哪怕是生活中的一點點小事,也會變得極其敏感
他們容易因為別人的批評受到傷害,很難交到好朋友;
行為退縮,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和工作能逃就逃;
誇大困難、危險及可能的冒險;
並且非常自卑,嚴重缺乏自信。
優秀都是別人的,自己其實活得一團糟!
「他喜歡的我只是我偽裝之後的,看到真實的我,他一定會逃跑的。」
這是這群人的心理狀態。
因為沒有自信,覺得自己不配,所以乾脆直接不要開始。
「迴避型人格」是如何形成的?
多與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有關。
小時候沒有受到父母的重視、需求沒有得到滿足,得不到回應
甚至經常被父母打擊、忽視,這都與迴避型關系的形成有密切的聯系。
失戀、親人離世、被背叛等等,造成持續的挫敗,
也可能會導致迴避型人格的形成。
除了「迴避型人格」,還有一部分疏離型依賴的人
本來就不喜歡與別人親近,恨不得所有人都跟TA保持距離。
也容易導致「性單戀」行為的出現。
另一部分人的個人邊界感很強,
他們覺得,我喜歡你,是我在你的世界裡探索;
但如果是你喜歡我,我的世界就有可能遭受到侵害。
所以,這是堅決不可以的事。
03 怎麼辦?
如果正在受「性單戀」折磨,覺得苦惱,應該怎麼辦呢?
對於迴避型人格的你來說,你需要積極的給予自己足夠的暗示。
要知道,每個人都是有閃光點的,每個人也都是獨一無二的。
有意識的,告訴自己「我是最棒的」「我很好,我值得被愛」......
能夠喊出來是最好啦,如果不行,那就心裡默默告訴自己。
你也可以嘗試著與他人交往,慢慢克服自己的恐懼、消除自己的顧慮。
發展自己的特長,讓自己取得不錯的成績,讓成就感推動對自己的認同感,從而重塑自信。
如果你是疏離型依賴,那就找一個願意配合你的人,
談戀愛也不意味著必須就要天天黏在一起,對吧。
會遇到一個人,讓你覺得,怎樣的距離都是舒舒服服的。
如果你害怕受到侵害,就等一個願意和你慢慢磨合的人。
直到有一天,你會發現,原來當一個滿懷真心的人走入你的世界時,也可以這麼美好。
「性單戀」是可以慢慢的去調整和改變的,
畢竟人生還有這麼長呢,美好的未來都在等著你噢!
不要再苦惱了,做出改變吧!